广告设计课程的培训十篇Kaiyun体育全站入口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11-2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21世纪的中国高职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的培养模式远远不能适应专业的发展。因而,顺应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规律,研究和探索教学实践培养模式,把专业和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重点。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广告设计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21世纪的中国高职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的培养模式远远不能适应专业的发展。因而,顺应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规律,研究和探索教学实践培养模式,把专业和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重点。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广告设计专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东莞市广告产业发展的需要也于近年设置了广告设计专业。广告行业作为过去三十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它的发展需要大量专门人才,回顾过去十余年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刺激广告专业快速增长,从近十年来广东省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来看,高职层次广告设计专业设置院校数目增快迅速,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广告设计专业的原因大多是“社会需求量大”、“拥有相近专业优势”、“扩大招生生源”等,盲目性较大,存在问题颇多,如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课程设置不科学,其主要表现以下几大特点: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经费上没有政府拨款,专业经费主要靠的是学费,学费多少与招生数直接挂钩,而招生数离不开就业率,就业好的专业往往是热门专业,热门产业又和热门产业联系在一起。广告产业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发展异常迅速,高职院校也是根据广告产业的发展开设的广告设计专业,但是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应该有什么特点?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与本科有何不同?由于在设置专业时没有认真调研,专业定位体现不出高职特色、区域特点,这些问题到现在依然没有彻底解决。

  对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来说,师资结构不合理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近些年,开设广告设计专业的院校数目迅速增加,这需要更多数量的专业教师来满足专业教学,然而,现在的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师资受通常采用的引进师资政策(要求硕士、博士学位或者是副高职称以上)的制约,这种高学历、高职称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师无法满足全国上千所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教学需求。即便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理论功底较强,但多数不具备设计时间工作经验,动手能力较弱。他们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无法胜任广告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工作。相反,那些业界经验丰富、学历不高的专业人才却因高校引进师资的高门坎而被拒之门外。这样看来,各高职院校引进广告设计专业教师机制从某种意义上制约了广告设计教育的正常发展。

  广告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尤其是高职层次广告设计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无非从校内实训室建设、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由于校内实训室建设需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拨款程序较慢,很难在短时期内提高校内实训室的硬件建设;由于课时费的捉襟见肘,又很难从行业里聘请到真正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更是由于广告公司缺乏现实利益动力,高职院校也很难向广告公司提供好处,很难建立起学生实习实践的平台。这些实践的教学基本条件的欠缺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目前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上存在对本科广告专业的课程进行压缩现象。二是依然存在学科式教育的痕迹,欠缺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三是部分课程已经不符合当前广告行业的需要。四是课程开设顺序及课时有待进一步探讨。五是理不清广告设计与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关系。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导致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的侧重点,学生不能在职业认知中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使得教学效果降低。

  广告设计专业倡导“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培养掌握全面的设计技术能力、具备较高设计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广告设计人才。在高职办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本行业分工细、跨度大的特点,迅速、及时的完善专业课程内容,确立建设具有行业、企业特点的办学特色。

  相比本科教学,高职教学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授课课时上可以灵活把握课程课时,在授课地点上可以在广告公司一线进行教学,在授课方式上可以工学融通。在实践方面,建立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6第1 6号文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明确高职和本科培养的目标不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不是广告大师,而是广告行业的能工巧匠,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中把握理论够用的原则,侧重专业实践的教学,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校教学培养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专业教师的水平,高职院校在发展壮大中要培养出符合高职教学需要的高水平教师。根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现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求专业教师到广告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将校内专任教师每年分批派往广告公司进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二是引进广告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任教。

  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结合高职广告专业的经费现状,校内实训建设可以简而精,建设好必须有的实训室如画室、专业机房、摄影室等实训室。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建立一批数量不多,可以尝试将校外实训基地的项目带到课堂,为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具体项目。加强广告设计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改善力、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培养出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例如东莞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其他地区不同,因此在我院的广告设计专业中要体现出东莞的特色。首先,进行区域广告行业调查,分析区域范围内广告行业中的岗位需求及知识能力要求,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其次,邀请行业人士参与共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规划、整合课程体系。再次,与广告公司合作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最后,完善课程课时、开课顺序,及时调整学时量及教学内容,按照行业发展的特点淘汰过时课程。

  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是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践环节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本专业应根据各专业方向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下是笔者从几个方面合理构建特色的教学模式。

  广告设计专业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建议:第一、在基础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广告设计中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第二、在创意思维模块中,以校内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专业技能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广告工艺操作流程、制作实施方法和经营管理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以下能力:第一、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第二、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本专业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广告设计专业可以与东莞市广告制作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校企交流互动训练基地”,并依托其为平台介入行业项目的设计制作,共享企业基地优势项目资源和院校人才资源。进一步加强广告设计专业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1)“走出去”:完善并继续建设校企交流互动训练基地,师生参与企业项目制作团队,建立质量控制、岗位轮换等教学制度。即学院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为学院实训学生,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通过在岗教师轮岗锻炼、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学术结构合理、年龄层次适宜、专业素质过硬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2)“请进来”:贯彻“项目课堂”理念,引入企业驻校建设“课程实训工作室”,实施“企业生产线进校园工程”,完善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机制。结合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提高校内实训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将工作室建设成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发基地、作品孵化基地。拓展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对外交流,开展校企合作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

  (3)实现校企互动,升级专业建设平台:在校内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广告制作有限公司共建广告设计制作实训工作室、工艺输出实训室。建设并完善能掌握专业软件与制作核心技术、又能及时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模块中,围绕“项目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设计与制作”,使学生掌握较强的策划设计能力,县备实际制作管理的能力,进―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行业意识。

  (1)由广告用人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教学任务,按照广告企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实现广告企业、学校零距离培养。

  (2)通过有代表性的广告行业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职业能力分解,开发课程体系。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进行考核。完善双证制,拓宽就业面,满足广告企业多元化用人需求。

  (3)以实训带动理论提高,设置具有连贯性、渐进性的项目课程,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按照能力单元要素来开发教学模块,并启动相关课程教材的编写。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是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保证。

  目前,应用型人才的短缺折射出企业对具有适应工作岗位能力人才的需求与要求。用人单位希望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实现工作岗位零对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体现处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基于工作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在实训教学中的探究正是对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的一次剖析。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影响,正确合理的进行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项目进行实训教学,其才能够保证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高职院校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是使其具有广告人所具备的素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训课程及所选用的实例只有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相吻合,同时按照行业要求进行实训,才能让学生逐步进入角色的转变,让学生了解职业标准是什么,岗位要求是什么,市场需求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工作岗位中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如果在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缺少实训课程,尤其是与岗位紧密相连的内容,就会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深,知识把握不准确,专业技能不高,更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虽然现在各个高职院校对于实训课程的开展都十分重视,也不断进行这方面的提高,使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实训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高职院校广告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实训课程的重点。这是保证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课程展开最关键的一点,现实中,有很多高职院校其在进行广告实训基地的设置过程中有很多不足。不能够进行产教结合,同时在校企结合方面做的也不够好,使很多实训课程都只能放弃,不能到达进行实训课程展开的目的。

  虽然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都有实训课程展开,不过在进行实训项目的设置中,其存在很多不足。这些是导致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达不到实训目的的关键,这样还会导致高职院校实训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使实训受到影响。对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来说,其进行实训的项目应当更多,因此广告设计与制作其设计到很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对美学设计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设计人员对相关设计要求的分析,这样就会使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得到不断提高。

  现在各个高校也都开展了实训项目,不过其在开展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其与实际工作有脱节,这样就导致了实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进行实训工作的效果自然也就会有一定的影响。没有联系实际的实训项目开展其是毫无意义的,虽然名义上是进行了实训课程,而实际上,学生在实训课程的过程中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到以后工作岗位中时学生仍然是没有能力胜任相关的工作,使其完全不具备实际工作能力。

  只有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能够有效的开展,才会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要求对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实训课程开展重视,这样就会使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展开得到最好的效果,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训基地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保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设置的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好的实训效果。在进行实训基地的设置过程中,应当重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这样在进行实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开展效果才会有所改变,使学生通过实训课程能够使自身能力线抓住高职院校特点进行实训项目设置

  在进行高职院校实训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应当注意实训项目的设置,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实训项目。而对于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来说,进行实训项目设置一定要全方位,保证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人员素质能够得到提高,而且这些项目也一定要能够有效展开,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广告是现在社会中企业进行宣传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而作为广告专业学生来说,其在进行实训中,一定要能够结合现在社会发展情况来进行,同时,也要与相应的公司进行合作。最好是可以使学生参加顶岗实训,这样可以通过实践,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切实的得到提高,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有更加出色。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使学生在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对这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的改变,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得到改善。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进行实训课程的开展是有着重要作用的,而在进行开展实训课程的过程中,各个专业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开展。本文笔者以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对其在实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现在社会的发展情况,对改进其实训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使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课程开展效果得到改善,使学生通过参加实训课程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1] 李万军;;试论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改革[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8期

  [2] 李建岚;;论广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当今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均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模式,建立核心课程体系,以创建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鉴于此,本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如何改革《广告设计》这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的授课方式这个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专业技能,最终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自动手去做,去感悟、体验广告设计的过程。

  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一些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非常困难。他们感到在校期间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专业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后悔选择这一专业,而与此同时很多急需高素质广告专业人才的单位又招聘不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在课程中讲授理论的知识比较多,而创新、创造型工艺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涉及很少,或者没有很好和专业方向相结合,使学生顶岗实习的适应期长,不能较快进入角色。

  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建时间很短,实训资金有限,为节省成本,教学以大班授课为主,在课程改革中只加入设计史、设计理论等边缘学科,只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学校缺乏资金去建设建实训实验室,同时校外实训基地缺乏,使得学生很难走进校外进行实践创作。

  针对此现状,国内外各大高校纷纷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改革力度和改革内容虽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学习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性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多偏重广告创意技法设计表现的训练,不重视广告设计的实用性,不关注广告设计前的广告策划工作,不考虑广告设计练习的系统化,往往使设计形成花拳绣腿,无实用性。在实际项目广告设计工作中,如果没有广告市场调查,没有产品广告策划和定位,忽视广告策略和策划,是没办法制作出有用的广告的。因此,站在广告设计专业学科角度,引入实际广告设计项目和实际广告设计竞赛项目,进行系统化的广告设计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全局观的实战广告设计专业人才,是《广告设计》课程追求的教学目的。

  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单调、呆板,往往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弊端,学生到工作岗位上需很长时间才能适应,企业对学生需再培养,或一门课一个实践环节单独操练的做法,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因此,基于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例如,可以建立校内外实训中心或基地,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于一体,集多媒体网络、CAD软件,综合运用于一体,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讨论于一体。实训基地使教学更接近企业技术发展的水平,并与企业实际技术同步滚动。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教学装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为一体。强学与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性与综合性,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除要求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教学装备外,还需具备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实现在同一空间,由同一支教师队伍实施同一个教学目标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注入式,强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基于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课程改革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转变。

  综上所述,目前,市场企业要求广告设计师具备宏观把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相应的,广告设计的教学目的也应配合市场需求,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广告设计人才。根据我国广告设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高校《广告设计》课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正视市场的趋势及其特殊性,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及模式,重视实践能的力培养,把握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科学性等特点,从而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1]蔡倩.艺术设计教育实践能力探索与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为例[J].艺术研究,2008,(3).

  [2]丁俊杰,张树庭.广告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化”意味着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广告设计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培养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的广告设计师。这就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

  “多元化”是指复合型、综合化的培养格局和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打破原有狭隘的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力图融合科学、艺术与人文的理念,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具有广阔视野的专业教学体系。

  “现代化”是指广告设计教学要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挑战,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达到与时俱进。

  “国际化”是指广告设计教学需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理念,达到与国际接轨。现在高校一方面每年都在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考察,另一方面也常常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进行交流和讲学,还通过引入一些国外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来提高国际化的程度。

  我国的广告设计教学是从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教学中逐渐脱胎转型的。现在虽然早已打破了一直沿用的工艺美术教育方式,跳出了培养美术人才的局限性,但是陈旧的教学内容、刻板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单一、缺乏商业市场研究等等,这些不足都暴露出广告设计教学中存在的滞后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是影响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院系的广告设计课程设置中,教学大纲形同虚设,课程设置混乱,缺少实际的项目课程,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专业课与社会需求脱节。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艺术类招生的文化课要求较低,有的学生是为了升学走捷径而报考艺术专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质量。广告设计作品需要很好地融合理性、感性、美学和人文关怀,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渊博的社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跃的创造力,并且对文化、艺术、哲学及美学都有较好的理解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对于造就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广告设计来说几乎是一次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设计能力,也是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巨大挑战。它改变了广告设计的生产方式,丰富了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培育了人们“数字美学”的欣赏趣味。软件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广告设计的时间,提高了设计的效率。但是电脑设备与设计软件更新迅速,促使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停地学习,才能掌握和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电脑作为辅助和完善设计的工具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电脑使人摆脱了对纸和笔的依赖,也部分取代了设计手绘造型能力的训练,而手绘能力则是培养学生设计原创性最为重要的手段。当前的学生都有过分依赖电脑技术的倾向,这也是导致学生的原创性弱化和想象力缺失的原因。原创性是评价设计水平的最重要的尺度,缺少了原创性,设计的个性便无从谈起。电脑无法代替设计者自身的思考,严格的操作程序却影响了艺术创新思维的发挥。手绘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过程,思想和趣味在手的运行过程中才表现得最为贴切和生动,这对设计思维的开发是极为重要的。广告设计创意阶段需要手绘草图,正稿阶段可使用电脑提高设计效率。因此,电脑技术的熟练和手绘技术的发达,两者在广告设计课程训练当中缺一不可。不可片面强调电脑技术,而忽视手绘的艺术原创思维训练价值。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可适当地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发展和培养云开全站app登录。选修课可以是商业、人文、艺术、管理、策划、营销、实战等方面的交叉学科的内容。丰富的选修课可以扩充学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奠定宽厚的学科基础。广告设计院系也可以从社会上选聘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设计师来校承担设计实践类的选修课程,使得选修课程的模块设置更富灵活性和实效性。

  广告设计教学需要响应市场的需要,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要推动学生走到市场经济中,通过实践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增长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对市场的研究意识需要渗透在每一门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当中去,针对现实的市场需要培养人才。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承接一些设计项目,使教学结合市场,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市场的距离。

  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先进的网络技术已经为人们构建知识体系提供了崭新的信息平台。只要敲击键盘就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图文并茂的知识,学习的途径已经不仅局限在学校。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灌输知识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只有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性、体验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院系还需要通过精心组织学术讲座和参观考察,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培育专业精神和社会理想。

  教学改革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才能。现在广告设计教育的师资十分年轻化,青年教师从校园到校园而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实践,教给学生的大多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实际生产环节中的知识,有点纸上谈兵。再者,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导致与市场实践长期脱离,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为了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锻炼,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做兼职或进修,或者推动教师参与国内外专业、行业和院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了解前沿的知识和信息等。例如:国内一些重点院校每年选派广告方面的师资到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集团去进行培训学习。

  广告设计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心得体会,才有可能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的火花。社会实践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展示自我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好的社会实践机会和锻炼实习条件,院系可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打造“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借助社会资源补充课堂教学不足。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一线摸爬滚打,还可鼓励学生参赛、投标,参与实际广告设计的全过程。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公司企业,更有利于毕业后胜任相关工作。

  广告设计专业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改革更新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克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期性、功利性和随意性。本人认为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广告设计教育与经济发展状况联系得比较紧密,常常随着市场的起伏而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特征。广告设计院系的教学就需要敏锐地捕捉行业的变化,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广告设计院系着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当代社会高度的分工,非常强调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广告设计院系的毕业生需要具有相应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经验表明,在广告设计教学上强化艺术人文的熏陶与专业知识的系统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良好的艺术鉴赏力和熟练的专业技巧。学生们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完善、合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如今,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广告设计的教育模式早已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启发式教学,从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变为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观念。当代的教育理念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主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

  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还需要根据人才就业情况,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办学特色。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宽松的环境、丰富的信息、激励的机制和先进的模式。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优势,努力建构自身特有的专业师资、教学力量和学术资源,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发出一些具有时代精神、行业特色又符合、设计发展规律的课程。因此,广告设计院系需要修订教学计划,强调实践训练,优化整合课程,通过砍掉陈旧的老课、增加实用的新课、将零散课组合集中、补充选修课等方式,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广告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课程体系整合了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同院校因办学背景和学科优势的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对某一类知识有所偏重。目前,我国大多数设置广告学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艺术类课程通常占有一定比例,然而这些课程的架构和具体教学实施都是从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中直接复制过来,导致在针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适合、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中,文章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提出思考意见。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广告人才,或者说这些未来的准广告人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在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依据对这一目标的理解,广告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广告摄影与摄像》等课程,不同院校还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增设一些特色课程。多数人理解这些课程只是让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体验一下广告运作中的广告创作环节,因为具体的广告制作人才的培养工作还由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来承担。艺术设计类课程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重在增加体验和感受,其目的只是为了消除学生对广告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其实这样的理解无形中削弱了艺术类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本应有的作用。

  广告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当然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多数也不直接从事广告设计的工作。正如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广告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传播环境中,广告创意人才必须能够将点子通过可传播的形式(尤其是视觉形式)表达出来。曾在DDB(DoyleDaneBernbach)和李奥贝纳两家公司担任高级创意总监的著名广告人泰德·贝尔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创意人员应该是写作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兼备的。好的文案人员应该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力,而好的艺术指导,应该有很强的文字概括能力。”另一位著名广告人罗伊·格雷斯也认为,“一个好的广告创意人应是语言思维和视觉思维兼备”。①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所做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通过广告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设计课与美术课在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排序中分别占到了第一位和第六位。以上情况都说明社会需求的广告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类课程需同其他课程一道参与到对广告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当中。

  艺术类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锻炼应是全方位的,而不能简单理解成广告创作环节中对技术手段的体验。一个人的技能是其内在素质的自然外化,艺术类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主要锻炼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审美鉴赏、批评及其相关的心智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能较好地感受美、体验美、捕捉美,这是个人艺术素养的心智基础;第二,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广告学专业学生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但能科学地认知事物,还能艺术地感悟生活。特别是艺术思维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力对广告学专业学生来说启发很大;第三,艺术表达能力及其相关操作能力。这是指广告学专业学生在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应具备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形象将思维、观念外化出来,而这就要求掌握一些艺术技能。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是由艺术类课程的独特教育属性决定的。

  艺术类课程是整个广告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共同参与学生完整知识框架的搭建。课程如何设置,既关系到教学结构的安排又关系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专业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庞大而复杂的,在广告学教学计划的有限学时中,要完成专业的艺术教育是不现实也没有意义的。要针对广告学的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排,同时要兼顾三种能力的培养。考察我国目前广告学艺术类课程安排,大多直接复制于艺术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在保留基础课程及和广告相关的专业课程后剔除其他部分。这样直接复制法会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课程结构不完整,缺少承接性和系统性;二是没有针对广告学专业的特色及需要做符合学理逻辑的重新架构。

  总体上说,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养分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两大类别。艺术理论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即眼力和作品鉴评能力,以及艺术思维方式和创意能力。因为多数广告活动最终是用广告作品和消费者沟通,如果不具备优秀的广告创意能力和作品鉴评能力,广告目标则难以达成。广告专业的学生也应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即艺术表达能力,重点是掌握和传播手段相关的各种艺术元素和技术手段。这既包括对艺术基本元素形、色、音相关内容的学习,还有因传播手段的不同而分出的平面艺术、立体艺术、多媒体艺术知识的学习。

  课程安排的时序也应随着学生知识结构和储备的完善,由浅入深,体现课程体系的承接性。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有些一开始就集中于艺术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评鉴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技能训练课的效果也打了折扣,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针对目前广告学招生生源艺术素养基础较薄弱的客观现实,第一学年应先安排以提高眼力和鉴评能力的课程,同时也要安排基础的艺术技能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艺术基本造型元素的感受力。第二学年则主要安排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同时通过穿插在课程中的课题训练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将创意思维表达出来的能力。

  既然划定出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便随之产生。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把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整合性和针对性,尽量做到利用有限的学时达成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广告学专业教学计划

  一、二学期设置了《广告美术基础》课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平面造型与用色训练,来提高学生美术技术能力、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因为全校公选课中安排有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和艺术史论课程,我们将这些课程列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公选课的推荐课程,所以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作相应学时安排。第三学期安排了《图形创意》《设计色彩》课程,这两门课程是利用现有的艺术手段,完成课程中规定的课题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利用艺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第四学期安排了《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具体内容除设计、制作技能的训练,还将优秀广告作品的赏析整合进来。第

  五、六学期则安排了《广告摄影与摄像》《动画广告制作》《多媒体广告制作》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冠以“制作”,课程目标则不是只关注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以具体的广告创作项目为核心,对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技能的综合训练。课程的选定只是教学开展的前提基础,具体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整合、创新则是更微观层面的课程内容选择,这部分的工作也需付出较大的心血。如何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检验课程内容的准则。如笔者根据教学效果和经验将《设计色彩》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调整、补充,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前提下,压缩过多和不适用的技能方面的重复训练,针对性补充和传播及商业运作有关的色彩设计小课题,作业形式不仅有作品也有文字分析和市场调查等。通过实践后学生反馈较好。

  同时,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应体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样的教学目标可由不同的课程内容达成,以上的课程并不是固定的。时代的发展会对课程内容提出新要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课程。

  虽然设定了教学内容,然而由于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是以广告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此教学方法既要符合课程规律,也要体现广告学专业的特色。

  我国现有的在广告学专业中担任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多是从艺术专业教学岗位上“转行”过来,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直接承袭艺术专业教育。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初期又对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深入的把握,往往导致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好教;学生则对艺术类课程目的认识不清,作业达不到教师设定要求而失去信心,感觉课程收获不大。分析上述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学双方对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知的结果。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不能以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能集中在艺术创作技巧的训练上,教学手段应针对新的对象和目标而呈现新变化。以《广告美术基础》为例,这门课程不是传统的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而是以探讨造型元素和造型原理及形式美规律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主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和基本艺术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动手“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形、色的理解。因为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都离不开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感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观”的内容,通过分析、鉴赏,去理解形式美的法则和造型原则。教学手段也由传统艺术专业的学生写生训练加教师点拨转变为针对教学单元分析讨论、学生体验、对完成的体验作品再分析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学生体验的手段也不固定为某一类绘画形式,而是可以运用各种视觉表达方式。这既符合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又将课程的目标引导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力上来。

  在每门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为原则,真正将着眼点定位在学生广告艺术素养的养成上,再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学目的和意义明确了,教学手段自然就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广告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脑力激荡法”“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都可以借鉴过来,结合艺术类课程的性质,加以改革创新。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也可不拘一格,作业不再只有艺术作品,也包括艺术鉴评文章。评价标准也不能只关注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过多苛责学生艺术技能水平,还应将考察重点放到学生是否具备艺术思维,是否体现出艺术创造力为原则。

  相比广告学课程体系中的传播类、营销类课程,广告学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探索和教学研究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真正将艺术类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有利于复合型广告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广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展开更多的研究和思考。

  ①(美)劳伦斯·明斯基,埃米莉·桑顿·卡尔沃采访并整理.如何做创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第17-45页.

  [1]张树庭.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鞠晓玲(1979-),女,山东青州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编号:2011159)成果之一。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针对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专业技术应用人才。目前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近几年,广告行业在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对人才的质量,尤其是对综合实践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要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以实践教学为出发点,根据设计岗位的人才需求以及地域的特点,探索具有创新性的高职广告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力求提高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高职设计课程的突破性发展,在教学岗位上为培养优秀的高职艺术人才而努力。

  2011年7月,我院课题《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被山东省文化厅列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课题组成立之初,我们广泛收集有关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资料,划定课程框架。同时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广告设计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目前的企业状况、人才需求情况,确立本课题的突破口,就是以实践课程内容为切入点,强化技能竞赛和实际项目的训练,采用工作室教学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课程内容上突出社会性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所做的工作和近几年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成员对课程教学的整合优化,从以工作岗位为前提、以工作任务为目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实践课程教学的三个方面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为了适应社会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及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上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顺应广告设计发展趋势,结合当前社会广告设计岗位需求,邀请国家知名广告设计师,联合山东省金石广告公司、汉唐工艺设计公司等6家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参与我院《广告设计》精品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施,重新构架完善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案例,确立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跳过企业适应期,基本适应从事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印刷制作等平面设计工作岗位。

  用“企业广告设计岗位情景课堂再现”模拟方式进行实践课堂教学,把企业的工作制度、工作形式等引入课堂中,以岗位负责制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以项目绩效来衡量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轮流任职广告设计企业中所需的不同岗位,负责相应工作内容,按照企业的运行方式进行模拟。从承接项目、市场考察、分析研究、创意设计,到设计完成、印刷成品的全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和操作,教师仅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通过这一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就业。

  聘请广告设计行业的专家进课堂,针对设计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聘请企业设计师、印刷厂的一线工人进课堂,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中各个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学生要求介绍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对学生的具体期望,现场回答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未来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这种课堂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十分受学生欢迎,从而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通过课堂互动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分工有更直观的认识。

  学校与广告设计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无偿参与企业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在广告设计实践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初期让学生了解企业概况和具体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基本工作流程,中期让学生具体熟悉掌握某一设计岗位,最后达到学生与所要从事设计岗位的完美融合。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创意设计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为从事设计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告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考虑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更新设计实训项目。成立广告设计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的平台,工作室服务于校园与社会 ,成员主要由各年级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组成,按照层次高低进行搭配,工作室成员分工明确,根据各自的技术、学术优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倡互相交流帮助,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在广告设计工作室中从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研究入手,在广告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作为出发点,展开本阶段主要通过虚拟项目、设计竞赛和社会实践作为工作任务来进行实践课程内容的研究。

  根据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做以下讨论。

  依据广州是广告、影视、媒体、IT等创意工作集聚区,及其广州背靠“亚洲创意中心”香港的地理优势,建设“立足珠三角中小型设计企业,服务国际设计市场,集地方产业与国际资源为一体”的国际合作型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利用国际优质资源,结合地方产业背景,建立“技能+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作品(原创设计)产品(开发制作)商品(国内外市场)”三递进的教学模式;组建一支来自于国内外设计企业、设计机构、专业院校的“高校名师+高级技师+公司经理”三结合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建设具有“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生产制作”三位一体的设计工作室,使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具有珠三角创意(设计)产业特色的国际合作型专业。

  以广州地区装潢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结构现状的调研报告为依据,围绕广州地区的广告设计行业、包装设计行业、印刷设计行业、摄影行业等企业的平面设计岗位的用人要求,结合本专业历届毕业生从业状况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通过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设计师、总经理、市场主管及教育课改专家共同确定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面向广告、包装、印刷、商业摄影等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平面艺术设计岗位,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设计创意能力,具备商业广告、商品包装、企业VI、商业摄影等平面艺术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装潢艺术设计人才。

  装潢艺术设计人才规格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设计创意能力强,能熟练使用设计软件进行修图和出图,会进行商业广告设计及制作流程,懂得广告相关法律法规,能为企业进行VI设计与策划,会网页设计,能进行食品、化妆品、礼品等包装设计,掌握商业摄影拍摄技巧,具有商场美化布置的设计能力,能胜任包装设计、美术编辑、商业摄影、商场美工等平面设计工作岗位。

  依据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技能+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项目课程改革要求,建设具有真实“公司化”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使校内实训基地既能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需要,并能同时承接企业项目的能力。为此,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了实训室建设的设计和论证,建成能够完全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的商业广告设计制作中心、商业包装与印刷实训中心、商业环境设计实训中心、装潢艺术设计表现技能实训中心、装潢艺术设计表现技能实训中心等五个实训中心,体现设计行业“公司化”工作环境的广告出品间,商业摄影实训室、商品包装设计与制作等四个实训室,通过 “公司化”的运行模式,积极对外承接业务,特别是本地民营企业的对口服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实际项目,使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技能+项目”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制作,在学校实训室就能感受到公司的管理制度、公司的出品质量、公司的成本利润,从而为企业的顶岗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建设“理论教学+设计制作功能”融为一体的实训室,彰显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一体化课程教学特色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及专业群实训室均具有教学功能与设计制作功能,80%的专业课都能在实训室完成,充分体现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从训练到设计到制作的一体化课程特色。装潢艺术设计团队依托广州创意(设计)产业背景,借助广州商业市场的优势,在设计行业的参与下,构建了具有高职装潢艺术设计特点的“技能+项目”的教学模式。即把企业的“制作任务”、“设计方案”、“商品包装”、“产品广告”、“企业形象”等项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与相应的“手绘设计表现”、“电脑设计表现”、“商业广告设计”、“商品包装设计”“VI设计”等技能学习有机结合,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以实施,在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中进行教学,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遵循设计行业的职业道德,获得设计岗位的职业能力。企业把项目带到课堂、带给学生,既是实践教学,又能完成方案,既是培养学生,又能培养员工,既是教室,又是公司,真正体现企业融入学校,使设计师成为教师、企业项目成为教学内容、学生成为成员工,弥补了中小型设计公司资金、人员紧张的关键性问题,提升了中小型设计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⑴通过项目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变传统的单一技能训练为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变以前的“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使合作企业不再只是“接受者”“贡献者”,而是“合作者”“项目伙伴”。在这种新型关系中,很多企业体会到的不再是“负担”,而是流动的“智力支持”,因此很多企业也一改以前被动合作的局面,而主动与学校联系,接洽合作项目。

  ⑵结合专业和行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结合自己情况,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成立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依托社会资源共建专业的同时,积极为企业行业开展订单培养。[1]

  ⑶专业教师积极为企业开展服务。在深化校企合作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构建各具特色、逐步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派驻骨干教师、共建研发中心或产学研基地等途径推进校企合作研发。

  ⑷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分类管理,校外实训基地较好地保证了顶岗实习的需要。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坚持“服务”原则,通过利用自身资源为企业提供人力及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攻关解决企业难题、采用订单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培养优秀人才、将校外实践教学纳入企业生产和运作计划等途径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使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校企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的实践教学模式,保证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实践教学制度措施得力,各环节落实到位,质量有保障,特别是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这是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探索的航标所在。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张树庭2003广告教育调查数据报告(毕业生卷)中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反馈显示,设计课与美术课是毕业生认为获益最多的课程,在所有类别课程中分别排序为第一位和第六位。但即使如此,还有专家认为要学广告设计就应去艺术学院,忽视艺术设计类课程在广告学专业中的作用。同时,由于广告学专业中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完全沿袭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此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该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等存在偏差而引起的。自1983年厦门大学开办中国内地第一个广告学专业以来,对该专业究竟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范畴、经济学范畴还是艺术设计学范畴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因此影响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侧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对专业中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讨论就无从谈起。

  一、明确广告学专业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本科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应和社会需求接轨。那么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广告人才呢?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像广告这种涵盖了传播媒体、营销公关、消费心理、设计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复合型行业,它内部的各部门虽相互联系但分工亦是很明确的,一般来说,广告公司除了人事、市场、行政等基础部门外,划分为三大核心部门:媒介部、创意策略部和设计制作部。与各类高校竞相开设广告学专业的繁荣景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真正在广告业界工作的广告学专业科班生却并不是很多,而传媒、中文、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更受广告公司欢迎,此三类专业的人才亦多为广告公司三大核心部门的基本组成力量。即便有一些广告学专业的科班生进入广告公司,也很难胜任公司的具体工作,甚至被认为不是适用对路的人才,似乎什么都懂但都流于表面,纸上谈兵。这与广告学专业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有直接关系。

  在日本,广告是热门职业,社会上对广告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却没有设置广告学科。对广告人才的培养是通过社会来完成的,主要依靠各类广告公司、协会主办的课程培训以及入社之后各类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进修。这类培训和进修都需耗费主办公司或协会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这种形式的专业培养不可能像日本一样要求企业来承担。但其课程培训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值得我们高校参考,以便调整出更合理及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全球著名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公司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办的广告课堂“电通创意塾”,该课堂每年招收约3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培训。从其名称不难看出“创意”是该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目标是培养广告策划、文案和设计人才。招生工作非常有趣,首先报名者需根据公司公布的主题进行照片拍摄并提交相关作品,如2000年的考题是以“不可思议”为主题,要求拍摄6张照片,需为照片添加说明文字并为这组照片起名。评判的标准则是视觉上有意思、吸引人。然后进入笔试阶段,所有考题都是启发式和思考式的,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曾有这样的题目:“请在下面三个哑铃上再画上些东西,使哑铃看起来更轻或更重一些”;“一个路口经常发生卡车撞伤小学生的事件,自从一个牌子出现后,就再没有发生车祸,你觉得牌子上写了什么文字呢?(要写出三个不同的牌子文字)”,最后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个性、毅力及反应能力。

  电通创意塾的入学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艺术气质、语言表达和视觉表现能力,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广告学专业所对口的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等就业方向的能力培养要求。因此,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不应再走以往“全方面发展”的老路,而应从“创意”角度出发,找出自身的优势,培养高水平广告传播理论知识、深厚艺术文化内涵及较强应用技能的某方向专才,这个某方向即体现在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两者都是在强调传播营销知识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细化地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能力的训练,前者更注重创新思维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而后者则更强调视觉表达和设计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从“理论全技艺专”的方向出发,不忽视素质文化教育的同时更突出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明确了此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后,广告学专业中各学科尤其是设计艺术学的课程分配和教学架构才有了依据和方向。

  由于艺术类生源及就业的优势,以往虽然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所属不同,但在招生中都倾向于打擦边球招收艺术考生。随着2009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即专业类代码不是0504的相关专业)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进行,限制性清理审核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广告学专业的生源结构将发生变化,恢复到文理兼收的状态。

  从专业发展来看,势必要求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新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新的学生结构出发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尤其针对招收非艺术类的学生而言,专业中艺术设计类的相关课程该如何发展和改革?笔者认为应走“三分”的道路一一即分阶段、分方向、分层次。

  分阶段是指在专业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素养。广告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工作也往往是一个复合工程。根据行业工作性质,需要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尤其是艺术鉴赏和评判能力。现在很多高校广告学专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某某学、某某原理课程,内容重复只强调理论的堆积和填充。广告学是辐射式的信息类学科,而不是纵深式的文献性学科。需见多识广、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但不是在狭窄的范围内钻牛角尖,修养的提高和内涵的丰富更不能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转化。

  艺术设计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要想达到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修养是第一步。艺术修养提高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应该分阶段逐步进行,例如在课程设置中按学年逐步教授中外艺术史、美学、设计流派与风格、中外广告设计比较、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中外设计大师及广告作品赏析类的课程。除此之外,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分阶段进行艺术实践、论文写作及开展设定主题的实践课题以促进理论的吸收,主题可以为“剪纸艺术与广告设计”、“各大品牌化妆品海报广告设计风格比较”、“建筑设计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等。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但在学校教育阶段普及基本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对艺术领域探求的兴趣,尤其对广告学专业而言应是必须的。

  分方向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设定不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现在许多高校均开设广告学专业,甚至在某些大学中还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和艺术学院均各自开设广告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因此而变得全而不专,无法和广告公司所需的人才对接。针对笔者提出的广告学专业的策划和设计两个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结构也应有不同。策划方向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广告设计人才,但策划创意亦需靠设计执行来完成,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可以避免其在今后的工作中闭门造车,让学生熟悉广告运作中的设计制作环节,消除学生对广告设计制作这一环节的陌生感。因此,对于此方向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可偏重于理解和体验,可以取消或减少造型基础类的艺术课程,对于广告设计类的课程也应偏重于创意与文案方向的教学,广告设计的软件及和培养创意思维相关的例如图形创意等设计课程可安排为选修让学生自主选择。而广告学专业的设计方向则应展开全方位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从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到各类别的广告设计及印刷工艺等课程,但在教学中不能走美术设计教育的套路,应注意与广告传播与营销理论的结合,这样才能和美术设计人才相区分。

  分层次则是指在教学之初不分专业方向,参考艺术院校进入三年级学习前分方向的模式,前两学年授广告传播及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分方向时采取能力测试和学生自主双重选择方式。这样可以避免部分非艺术生因设计能力有限而产生自卑感或排斥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再进行专业方向的培养,可以事半功倍。

  (一)教学方式传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当前的中职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阻碍教学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教学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大部分的教学方式都比较传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平面广告设计的教学为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参与性要求极高,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了解设计平面广告需要有哪些应当注意的问题,而且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受这些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较为传统,在课堂上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实训条件差,人才培养不达标。如上文所述,在教学平面广告设计的时候,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训机会,将实训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在教学的时候,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训机会,却是一个难度极大的问题。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平面广告设计的课程,但是每个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学校比较重视这门课程,教学条件可能就略微好一些,而有的学校不是很重视这门课程,教学条件可能就要差一些,而且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众多,许多专业都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这样平均下来,分给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训机会可能就相对比较少了,因此,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十分有限。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要想做好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第一步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认识到自身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够充分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做好教学反省,正视并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首先,教师应当了解中职平面广告设计的实际情况,认识到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是以培养专业型的技能性人才为主的,在教学的时候,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思索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想要学习的是哪些知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此外,教师还要做好教学交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意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做好教学工作,促使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校企合作是近些年来在中高职学校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而且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职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促使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一般来说,在开展校企合作之后,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大笔的资金和较多的实训岗位,能够满足学校扩建实训基地的需求,而且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平面广告设计的基本技巧之后,也能够前往企业实训,参与到真实的设计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是,在企业里实训,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社会对于平面广告设计人才有哪些专业技能方面的需要,自己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坚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三)课程成绩考核的改革。众所周知,在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绩考核主要是通过笔试来完成的,甚至是在学生进入了大学之后依然如此。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在学习阶段是否用功了,是否掌握了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中职学校,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不是十分有利。中职学校是以培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在教学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实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虽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实践,但是学生只有掌握了真正的技术,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在教学的时候,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标准,无法使教师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也就无法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调整。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想实现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还需要改变成绩考核标准,既重理论又重实践,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中职学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职学校的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也应紧跟时展步伐,做出相应的改革,从课内走向课外是教学发展的必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的人才,促进中职学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

  [1]胡蓉.“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4(5).

  近年来,广告学专业除了在新闻传播类院校和商业经济类院校中开设外,逐渐在艺术类院系中开设,并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这是因为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广告专业人才的需要,逐渐发现传统的院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广告学专业学生,从毕业实习开始就觉得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脱节。而且广告业的状况是懂策划的人不懂设计,会设计的人却对广告的基本理论知识不通。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类院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在艺术类院校中设计技能课程的开设优势。

  广告学专业是综合性的学科,因此,该专业设置在新闻传播学院还是营销学院或是在设计艺术学院甚至是文学院都有其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广告学专业在短短的四年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将该专业所涉及的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数学、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学、文学、美学、艺术设计、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符号学、影视艺术、媒介经济学、整合营销传播等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另外,各个高校又必须尽可能地培养出既与其他高校广告学专业有所区别又能够受到市场欢迎的毕业生,从而形成自身办学的优势。这就要求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负责人思考如何利用本校优势教学资源,将广告学科的边缘知识在整合的基础上予以分类,以突出和强化某一门类的学科在本专业的地位,形成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

  在广告业界的操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当下,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更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广告大战及业界竞争。大连艺术学院广告学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广告理论知识且创新思维突出,兼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广告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

  大连艺术学院是以艺术类本科教学为主的独立院校,相对于那些办学历史长、教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其广告学专业办学历史短,教学实力有待加强,但有丰富的传媒资源、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优越的硬件设施,为培养有一定传媒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应用型、技能型广告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鉴于此,本项目的改革研究目标便是力争培养既具有一定文化视野、科技知识和较强的艺术感悟能力,又具有发散性广告创意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的广告专业人才,从而适应中小型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

  广告学专业定位应培养具有扎实广告理论知识且创新思维突出,兼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广告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广告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包括活动策划、广告传播效果分析能力以及广告经营管理、广告市场调查与营销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广告的设计与制作。

  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2+2”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2”表示的是策划与营销,这两个环节原来是属于传播学专业培养的能力;第二个“2”表示的是设计与制作,这两个环节原来是属于视觉传达专业培养的能力。即通过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具有“策划、营销、设计、制作”能力,并且懂得广告生产全流程的完整广告人。

  大连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模式上体现了从专业化的窄口径培养向适应性的宽口径培养转变;目标模式体现了从单一的业务型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转变;教育模式体现了标准化的统一模式培养向多样化模式培养的转变。

  根据本专业的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以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广告学理论知识与广告设计技能并重,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兼顾。传统院校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往往缺乏系统性,并缺乏有针对性的广告学专业特色课程。所以大连艺术学院在制定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仔细分析广告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院实际,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培养方案。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安排广告设计基础课程,如造型基础和色彩基础的课题训练,基础性的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认知并掌握其规律,为后续设计类课程做铺垫,同时设置了广告学概论和中外广告史两门广告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广告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学期则是安排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同时通过穿插在课程中的课题训练,培养学生表达创意思维的能力。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广告理论课程,如广告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实务、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创意学,这些课程的设定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消费者调查问卷、分析消费者心理及消费行为、提炼品牌诉求点、分析广告传播媒介的特点与优势的能力以及从事广告经营与管理的能力,同时为广告设计积累理论基础;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安排广告媒介表现训练的课程,如招贴广告设计、样本广告设计。第三、四学年设置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品牌学概论等广告学主干理论课程,并陆续增加影视广告设计、网络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类课程。最后一门课程为品牌形象设计、整合策划和设计资源,培养学生从策划到设计表现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艺术类院校开办广告学专业逐渐增多,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艺术类高校开办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切合实际,与市场接轨,要与非艺术类高校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并要有特色。大连艺术学院确定了“2+2”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从单一的业务型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体现了标准化的统一模式培养向多样化模式培养的转变。